三毛手工

位置:首页 > 民间手艺 > 拓印

《木 版 画 教 程》第二章下---孙世亮(转载)手工拓印教程

拓印1.89W

四、现实主义画家柯勒惠支、麦绥莱勒

《木 版 画 教 程》第二章下---孙世亮(转载)手工拓印教程

(一)、柯勒惠支的木刻版画

20世纪初,前卫艺术思潮冲击欧洲,各个流派此起彼伏。但是有深厚传统基础的现实主义美术却仍同时并行着,涌现许多优秀画家和作品,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版画家之中,德国的柯勒惠支、比利时的麦绥莱勒是其中卓越的代表。虽然他们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艺术对向整个社会和人民的生活。是基于民主和人道的精神,对终日劳作而生活贫困的劳动群众寄予同情和呼喊。他们的作品中包含着更多人的命运和痛苦。

凯绥·柯勒惠支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德国女版画家。在三十年代鲁迅推介的柯勒惠支在所有推介的德国木刻画家中明显的高出一筹,她的作品艺术价值也明显地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她偏低的色彩表现能力造就了她过人的素描表现能力,这对她的铜版画、石版画和木刻的艺术表现起到了同时代的版画家乃至以后的绝大多数版画家们望尘莫及的表现力。

凯绥·柯勒惠支(Kath Kollwitz 1867—1945)1867年,出生在德国苛尼斯堡,在德意志帝国里长大,先后在柏林等地的女子艺术学校学习绘画、雕塑,同时也潜心研究工人问题及社会主义。青年时期由于受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读了霍普特曼、易卜生、左拉、列·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的作品。

1888—1889年在慕尼黑深造,然后,1890年又在苛尼斯堡继续学习。1891年,二十四岁时与人寿保险医生卡尔·柯勒惠支结了婚,当时卡尔在柏林无产者北区开业行医。

这一环境促使她不是从理论上而是从实际中得到了对下层社会困苦的了解。她在自述中写到“主要是通过我丈夫,我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和悲惨,妇女们为了寻求支援来找我丈夫,偶尔也找我,当我结识了她们后,无产阶级命运和她们的种种遭遇紧紧地揪住了我。未曾解决的问题,如卖淫、失业等,使我烦扰,心神不宁,这些都是使我置身于描绘下层人民的原因,对他们不断的描绘,打开了我的心窍,或者说给了我以生活的勇气”。1893年,克特·柯勒惠支看了格哈德·霍普特曼的《纺织工人》首场演出,这激励了她第一次去创作版画组画《织工起义》,随着这组版画问世,她的艺术才华立即得到了公众的赏识。此后,她经常有不少作品在“柏林现代艺术大型展览会”上展出。1902年—1908年期间,她从事《农民战争》组画,1907—1909年她给讽刺杂志《简明》绘制了好多幅画。“对一件事物必须通俗地表达,却又能够保持艺术性,但首先要考虑到的是:能够经常地把一再使我激动而长期来没有充分说出来的东西向广大观众表达出来:那就是大都市生活中许多默默无闻和尽人皆知的悲剧,这一切都使我特别热爱绘画工作”。

一次世界大战中,柯勒惠支的儿子彼得志愿入伍后数月,在比利时佛立德阵亡。柯勒惠支对他的死极为悲痛。她计划为她的儿子和所有战争中阵亡者塑造一座纪念碑。

柯勒惠支同许多年青的德国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一样,柯勒惠支期待1918—1919年的革命事件会带来一个必然更为美好的未来,俄国革命被他们视作光辉的榜样。所以当时年青的艺术家中,一大部分都转到共产主义这边来了。1919年五十二岁的柯勒惠支写道:“没有左派的持久压力,我们就不会击退军国主义,多数党(社会民主党人)就不会将我们从军国主义下拯救出来。”可是她不能作出加入共产党的决定。“我为自己总没有加入党而羞愧。我几乎猜想得到如果我宣布,我不属于任何党派,其真实原因就是因为胆怯。我本来就根本不是一个革命者,而是一个进化论者。但因为人们称誉我为无产阶级和革命的女艺术家,把我一再推到台上去扮演这一角色,因此我害怕继续去扮演这个角色。如果我现在还年轻,那我一定是个共产主义者了,现在也仍然有股力量拉我到这一方向去似的,但我已年过半百,经历了这次大战,见到了彼德和他成千上万青年的死去,我惶惶不安,被世界上种种憎恨震撼了。我憧憬着让人们活下去的社会主义。”

1920年,她看到了恩斯特·巴拉赫的木刻,这些木刻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经历了这件事之后在日记上自我批评地写道:“今天我再次仔细看了我的石版画。我再次看到,几乎所有作品都不好。巴拉赫找到了他自己的路,而我却还没有找到这条道路。我不能再作蚀刻画,这样蚀刻画就永远不会再用了。在石版画方面,缺少翻印用的纸……我是否应真的象巴拉赫一样做一次完全新的尝试,并开始搞木刻?《自画像》(图10—31)当我思考这件事时,我一直对自己说,问题在于表达出来。木刻是否能带来满意的成果呢?首先,组画‘战争’(1922—1923)和‘无产阶级’是木刻《献给卡尔. 李卜克内西的纪念画》(图10—32)。”在这一段插曲以后,柯勒惠支又特地转向了石版画。

柯勒惠支利用技术手段和艺术幻想来表达控诉、警告和号召:“我觉得我不能避开当律师的任务。我应当表达出人间永无止境的极大的。”柯勒惠支带着艺术有其目的的设想,站在社会特权少的人一边,反对德意志帝国里的美学标准。柯勒惠支用她的设想和绘画的实践给对社会政治感到有责任的青年一代艺术家开辟了一条道路:奥托·迪克斯,奥托·格里贝尔,格奥尔格·格罗斯兹,卡尔·胡布,赫鲁道夫·施利希特尔,海因里希·幅格勒依二十年代德国的现实主义者。

柯勒惠支对德国艺术重大的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于:这位资产阶级出身的艺术家成功地,把深深感到的社会义务和由此得出的号召——号召人们改变讨厌的状况——令人信服地以一种非常大众化和完全独特的具有巨大说服力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了。虽然柯勒惠支所处的时代,和一些表现主义画家如蒙克、恩索、康定斯基等相近,她的作品又有表现主义的某些特点,因此现代许多理论家都把她和一般表现主义画家相提并论。诚然,柯勒惠支的作品和表现主义一样强烈地表现思想感情,也使用象征主义和夸张的人物造型,《父母亲》(图10—33)作品的题材如战争、死亡等也是当时一些表现主义画家常表现的题材。但是她的作品中表现的不是个人的情绪和宣泄而是包涵着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内容,表达了多数人民的愿望。柯勒惠支的艺术,为人类和德国人民的进步起到了贡献。

(二)、 麦绥莱勒的木刻版画

麦绥莱勒1889年生于比利时弗兰米区的一个渔村,童年则在根特度过。少年时他只是在根特美术学院学习了一年(1907—1908),便受不了成规的约束而走向社会,先后游历过德国、英国、法国、突尼斯和瑞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是英勇坚定的反战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与罗曼·罗兰等一批进步作家是好朋友。奠定他在艺坛地位的《一个人的受难》、《光明的追求》和《我的忏悔》三套连环故事木刻画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8年—1919年之间创作的(图10—34)。他后来的许多木刻故事画所带有的自传性形象(当然其中不免有夸张的成分),即从这时开始的。于此,鲁迅对他的理解可说入木三分:“他是酷爱巴黎的,所以往往浪漫、奇诡、出于人性,因此收得惊异和滑稽的效果”。20年代后,麦绥莱勒尝试着做了一些石版、水彩画,晚年还画了少许油画,但终其一生木刻还是一套一批地刻下去,一发不可收,终于以其惊人的数量和引人读阅的内容占据了世界黑白木刻超级大师的地位。

鲁迅在20年代末即购得了麦绥莱勒在德国出版的几本画册,其中《太阳》和《众生相与鬼脸》现在仍保存在上海鲁迅博物馆里。1933年8月鲁迅将《一个人的受难》、《太阳》、《我的日课经》和《无字的故事》交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翻印出版。并亲自为《一个人的受难》写序

毕竟是黑白艺术的天才,又勤奋多产,才有这般几十年如一日的境界。他刻于1970年的组画《国际歌》(图10—35)和1971年的《怪人》等一批作品,哪有半点老态的感觉,仍是如30年代鲁迅说他的那样:手腕极好。然而麦绥莱勒老人恰好是这一年病逝,将这二者联系起来真的让人觉得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和能力非真正的大师所莫有。

麦绥莱勒是用“黑白”的眼光观察世界,同时也是用“黑白”的语言表现世界的。《收获葡萄》(图10—36)他的一生的全部作品,雄辩地表明他是当代最杰出的黑白木刻大师。他的黑白艺术不仅得到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和进步人事的热爱,而且也深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诊视。

他的木刻技巧,不论就其卓越的概括能力,或不同凡响的独创精神;也不论简朴和黑白处理,或是运用自如的刀法,都是极为丰富多彩的,简直可以写一本专门的论著。这里只择其要者简略分析一二。

黑白对比交替的妙用是麦绥莱勒木刻技巧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鲁迅称赞他的作品为“光耀的黑白对比”。那么他的黑白观从何而来呢?这和他对黑白的特殊观察方法,对黑白的独到认识是分不开的。他曾经说过:“版画家要从职业特点的角度去观察社会,用黑白的眼光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本身的美感。”又说:“我在世界各国旅行中深深感到,随着精神物质文明的发展,现代化的生活色彩更加艳丽,但黑白艺术仍有它特殊的地位。在珠光宝气五光十色的色彩当中,黑白更加能放射出夺目的异彩,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研究了前辈和同时代画家作品中的黑白处理,有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实践加以发挥创造,从而把黑白艺术的水平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胆的想象与敏锐的观察。麦绥莱勒的作品又是以充沛有力的热情和奇特缤纷的想象而著称的。他从不平铺直叙、如实描写,而又善于夸张、富于幻想,充分运用象征、比喻,甚至讽刺的手法,来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和抒发人物的感情。有时为了主题的需要,让想象之翼,天上地下,纵横驰骋。看去似乎荒诞,但就揭示内在的实质来说,又使人觉得合理可信。

五、前苏联画家的木版画

苏联美术从30年代起就形成了对中国美术的影响,这个过程中最早传入中国,并率先改变了中国美术的创作观念着力贴近时代与人生的艺术是黑白木刻版画;49年后苏联油画才陆续尾随而迈入中国,与版画一道共同融入了中国美术的创作思想。

早在二十年代末期,鲁迅一方面出于自己的喜爱,另方面想着让中国新兴木刻的初习者有一些指导性的范本,于是,他从20年代末就逐渐收集外国现代木刻的印刷品或原拓品,通过展览、出版画册等形式,向当时的木刻青年介绍外国现代木刻的艺术风貌,

从1929年1月,鲁迅选印了《近代木刻选集(一)、(二)》开始,往后相继选编出版过《新俄画选》(1930年)、《引玉集》(1934年)和《苏联版画集》(1936年)等四本画集以及举办过一次“苏联版画展览会”(1936年),热情介绍苏联版画于中国的读者。由此,法服尔基斯、冈察洛夫、克拉甫钦珂、希仁斯基、亚历克舍夫等一大批苏联现代版画家的名字和作品为中国版画家所熟知。由于鲁迅过人的艺术眼力和高级的艺术趣味,尤其是深刻、实际的艺术思想,使他倡导的新兴木刻创作群体迅速成为一个在三、四十年代最有生气的美术运动;苏联木刻在鲁迅逝世后继续流布中国,在中国版画家的心目中占据了很高很整体的地位。在整个50年代,中国北京相继举办了“苏联版画素描展览”(1957年)、“苏联美术家作品展览”(1958年)、“莫斯科——北京版画家作品联合展览”(1958年)、“克拉甫钦珂版画展览”(1958年)、“苏联版画展览”(1959年)等多次苏联版画的专题展览。虽然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但苏联版画早已在中国版画界生根发芽,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一直影响到80年代初期,成为中国木刻艺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养份。这些苏联插图画家的作品,不仅影响了新兴的版画家们的作品,同时也在中国的美术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部分。

法复尔斯基B.A. Βладимир Андреевич Фаворский(1886~1964)生于1886年,苏联现代插图画家、版画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曾是苏联美术研究院院士,民主德国艺术研究院通讯院士,列宁奖金获得者。1886年3月3日生于莫斯科,1964年12月29日卒。他的父亲是律师,身为画家的母亲,给了他艺术的启蒙教育。法沃尔斯基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尤翁画室。1930~1934任莫斯科印刷学院院长。他的创作影响了一代青年画家,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了苏联著名画家,法复尔斯基的木刻作品带有形式主义色彩,蕴涵着神秘主义的特点,表现革命初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绪。他的代表作是:“梅里美”插图(图10—37)、“普式庚”、“巴尔扎克”、“法郎士”文学作品的插图和木刻版画。《骆驼集市》(图10—38)。

克拉甫钦科(chenk,1889-1940),苏联现代版画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列宁墓》、普希金《青铜骑士》、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茨威格《疯狂》插图(图10—39)等,还曾为鲁迅著作俄译本作过多幅插图。1930年鲁迅编印的《新俄画选》选入了他的木刻《列宁的遗骸》和《列宁的葬》两幅。1935年在上海苏联领事馆举办的苏联版画展,展出《第聂泊水电站工程》和《巴库油田风景》等作品。克拉甫兼珂是一位有天才的装饰画家,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现出均匀老练、具有度量和趣味的感觉;他那异常神妙的技巧,在即使小幅的版画中,也如纪念碑式的艺术一样,充满魔力。他具有强烈的画家性格,他从绘画里给木刻带来了颜色和空间的感觉。我们对着他的精美作品赞叹这位出色的装饰画家、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插图画家的出众才能。

冈察洛夫(A.E.[TU]HRTN 1903-?)苏联插图画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作品有《浮士德》、《十二个》、高尔基《海燕》(图10—40)等插图。他曾给鲁迅寄来木刻作品16幅,鲁迅在《引玉集》和《苏联版画集》中选入了他的作品多件。他的作品曾对中国的新兴版画事业有着特别的影响。在我国早期的版画家作品中,能找到很多以冈察洛夫作品为楷模,对黑白关系的处理及木刻刀法的借鉴。同时在我国早期的版画教育中,也有他的很多影响。

亚历克舍夫(NikolaiVasilievichAlekseev1894—?)。插图画家。生于丹堡的莫尔襄斯克城。1917年毕业于列宁格勒美术学院之复写科。1918年开始从事版画创作。后工作于列宁格勒诸出版所:‘大学院’,(国家文艺出版部)和‘作家出版所’。
主要作品:陀思妥夫斯基的《博徒》,斐定的《城与年》,高尔基的《母亲》。(图10—41)

毕斯凯莱夫(H.hcNXaTVH,1892—1959)苏联版画家、图书插画家。作品有《铁流》(图10—42)、《安娜·卡列尼娜》等书插图。毕斯凯莱夫是苏联优秀的插图画家。早在三十年代初期,由中国的翻译家曹靖华所译的《铁流》被介绍到了中国,后来鲁迅先生收到了他寄来的版画原作《铁流》插图四幅,后收入《引玉集》。毕斯凯莱夫的作品黑白处理巧妙、刀法劲健,画面多见于直线,构图紧凑并有很强的装饰味道。

在前苏联的版画作品中,占有最大比例的应属木版画小说插图,它不仅一直影响着我国的版画创作,而且在世界的版画史上也拥有重要位置。在插图画家中还有很多优秀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在五、六十年代常见于我国的出版物中,如:高里岑的《阳光窗景》(图10—43)、A ·索洛维赤克的《高尔基》(图10—44)、斯塔罗诺索夫的《列宁的一生》组画(图10—45)、克拉萨乌斯卡斯的《春》(图10—46)、汉江的《我的祖国的历史》、里特维年柯的《寂静的春天》(图10—47)等作品,早已被我国人民所熟知,他们不仅是表现现实主义内容的楷模,同时也将这种审美观念推向了及至。

欧洲木刻自德国丢勒以来,大多用于文学作品的插图,苏联也不例外,而且成就还非常高。为我们所熟知的绝大多数版画家,没有不擅长插图艺术的。这一传统和遗产也影响到中国。鲁迅当年托曹靖华在苏联收集木刻原拓的时候,就专门嘱咐他要多挑选一些尺寸小的文学作品的插图,尤其是为我国读者熟悉或喜爱的世界文学名著。苏联的木口木刻细腻精致,刀法严谨生动,在世界木刻史上名重一时,长期以来一直是文学作品插图的主要表现方式,许多木刻也借助这种技法,形成了苏联木刻细腻精致的风格和偏重人文情调的特点。苏联的版画丰富多彩,但为我国所熟悉的主要还是木刻艺术。

由于材料的区别,苏联的麻胶版画更发达一些;然而,这种用刀刻的麻胶版画与木刻的原理与刻刀工具同出一辙,因而,一些麻胶版画姑且当作木刻的特点和技法看待。

苏联木刻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造型的扎实严谨,构图饱满且善于变化,长于人物形象、动态和事件情节的表现;二是刀法细腻精致,注重技巧,其慎密严谨的程度令了看了拍案叫绝;三是诗的抒情感染力与历史重大事件的震撼性完美结合,共同构成苏联版画洋溢着的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主调,也因此,一直为苏联人民所喜闻乐见。版画进入寻常百姓家在苏联早已成为人民生活中艺术消遣的世上,他的通俗性和抒情性对我国的版画创作影响最大;四是讴歌苏联大地的一草一木与山山水水,讴歌热情沸腾的建设生活,包括农场农庄、水坝电站、矿山运输、国防科技等作业领域。透过这些画面,让我们感到苏联的版画家是那样深情地自觉爱着自己的祖国并为此而自豪,绝少表露出或根本无须表露出个人世界里的愁容伤情。

六、遍及世界的木版画艺术

继19世纪后期,版画在欧洲得到了很快发展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版画,在20世纪初突显出来并形成对国际很大影响。加速了欧洲版画的发展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并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在欧洲造型艺术各流派不断产生的情况下,受其影响的版画也形成了多样化的局面。各种形式表现的版画证明了在这方面的空前繁荣。同时,也奠定了版画在造型艺术中的位置。在欧洲的影响下世界其他地区的版画也有很快的发展。如:美洲、亚洲等地区,证实了版画在世界各地的普及。

19世纪至20世纪以来,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长期处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控制之下。或本国反动独裁政府统治中。在本世纪中叶都相继获得独立。因而,在艺术上形成了美国和拉丁美洲诸国截然不同的风貌与主调:美国的抒情奇丽,拉美等国的控诉与抗争。加上民族文化不同,使美国的文化与拉美等国强烈的印地安土著文化形成不同的造型风格。

由于五六十年代,拉美国家普遍进入一个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浪潮,政治上切合我国实际现状,他们的艺术很快被介绍到中国。

他们叙述的是自己祖国、父辈的光荣历史和苦难经历。就像我国得现实主义画家在和平年代里大量创作革命历史画一样,但面对美国强大外力压迫的整个拉美情势而言,他们的作品还是鼓起了很积极的民族精神。

德国:木版画是20世纪初期德国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木版画几乎成了表现主义的代称。这就是说,表现主义的木版画当时已形成了一种风格,并常常走在其它绘画的前面。之后,随着表现主义团体的瓦解,好象木版画随表现主义一道寿终正寝了。但在人们的心中木版画因其造型夸张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一些画家仍“锲而不舍”,如凯尔希纳(卒于1970年),他即使在自愿到瑞士达沃斯流放期间都不愿放弃自己在“桥社”的领导权。是一些年轻画家使青春派和表现主义艺术得到继承与发展。如奥托·二战后,文化生活重新获得自由并加速了它的发展。此后,幸存下来而未流亡国外的“老画家们”又重操旧业,年青的一代也继承了木版画的传统。这些画家有克利曼、扬森、博伊于斯、沃恩、库尔斯《叫喊的人》(图10—48)。木版画东山再起,直接继承表现主义的艺术大师中值得一提的有:威廉·鲁道夫《大雪中的格夫利策城大街》(图10—49)、汉斯·于赫泽。

二战后的德国版画虽不以表现主义的画派出现,但年轻一代的版画家由于受表现主义的影响,很多作品继承了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

法国:经过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思潮后的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多数的艺术家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斗争洪流中去,不少人成为抵抗战士。在战后最初的年代,新现实主义艺术占了上风。20世纪50年代中叶后,形式主义日益泛滥,但这并不代表着法国的主体艺术。20世纪法国的早期版画一部分以文学插图代表着传统的表现形式。一部分是受欧洲现代绘画的影响,注重个人的感情表达和画面的装饰形式。代表人物有:勒·康皮翁《木刻插图》(图10—50)、保·布地埃、阿·杜拉、普·维伯尔特、加勒尼等画家。

英国:在欧洲很多国家的版画,受过英国版画的影响。自18世纪毕维克的木口木刻确立了英国木版画的位置之后,相继很长时间都有优秀版画家出现。特别是20世纪以后,英国的许多木版画家的风格仍然是以细腻的传统风格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画家有:裘· 赫米斯、克·莱顿、克·汉德森、艾·华兹沃斯、阿·派克、朱·马弗洛戈达多、马·舍维仑等画家。裘· 赫米斯的作品带有典型的英国传统版画的味道,讲求结构在造型上的严谨,一丝不苟《花》(图10—51)。阿·派克是一位英国女版画家她一生给很多种书刻过插图,她的线条细密精工,但不显得繁褥。她的作品层次清新,往往用多空间的形式表现内容。是英国突出的版画家《狗与绵羊》(图10—52)。

芬兰:30年代,兴起现实主义绘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芬兰出现棱边派,该派旨在用结构主义的构成手段达到纯粹的精神境界,与绘画相似,多种风格同时并存。形成民族化的风格。此时,芬兰现代工业高度发展。芬兰的版画大多为现实主义面貌。代表画家有:亨· 提康宁、达尼托、艾·西略克斯基、泰·托沃宁等画家。亨· 提康宁的《网》(图10—53)采用近乎剪影的形式,但并不失层次关系,细观察其留痕处丰富考究,耐人寻味。

匈牙利:20世纪上半叶在绘画方面比较复杂,有学院派、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还有不少人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但多数画家通过艺术作品揭示社会问题,关心下层人民的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人民政权的年代里,匈牙利造型艺术出现了新的面貌。描绘现代生活的风俗画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创作了一系列现代工人的形象。表现了新一代工人的风貌;,战后,匈牙利的风景画、风俗画、肖像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久·德柯维奇、查纳第、麦·吉马、查·安德拉士。久·德柯维奇用大黑白进行对比加以阴线在黑色块中的穿插性的表现使画面增强了表现力。作品的人物造型及内容和谐统一,成功的表现了农民战争的场面《1514匈牙利东南地区爆发的争取自由的农民战争》组画之一(图10—54)。麦·吉马的作品《鹿》(图10—55)进行了在材料使用上的探视,在技法表现的拓宽上得到成功。

波兰:1918年,波兰独立。20世纪初,波兰美术受西方的影响,流派纷呈。是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他把自己的艺术与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20世纪40年代末,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还是相当强的,不过,也有不少老艺术家坚持了现实主义道路。成功地刻画了现代工人阶级的形象。版画家界著名代表人物是库里雪维兹、马·希·诺伊曼、斯·符拉基斯拉夫、帕·斯泰勒、基·戈伦斯卡、华·瓦索维奇等画家。其中库里雪维兹的作品用线变化丰富,是将线与面巧妙结合的典型画家《抱着小羔羊的孩》(图10—56)。帕·斯泰勒多用三角刀表现画面,表现细腻,重刻画人物的丰富神情《西里西亚的妇人》(图10—57)。

南斯拉夫:统一后的绘画,基本上有两大潮流:一派是主张学习西方各流派;另一些则主张学习民间艺术,于是产生了很有特色的稚拙派艺术多是描绘南斯拉夫风光,强调土生土长的艺术。甚至神秘象征的因素。南斯拉夫从30年代起就提倡版画艺术,在反法西斯的战斗年代里,版画得到了发展。著名的版画家有马·得东尼、伊·苏比奇《午睡》(图10—58)、丹·奥兹莫、米·彼得罗夫、波·雅卡茨、布·索特拉《运输伤员》(图10—59)。他们的作品大多从技法上受着德国表现主义版画的影响。

捷克斯洛伐克:进入20世纪后,欧洲大陆,相继出现“拒绝者沙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后立体主义社”。1938年兴起抽象超现实主义运动, 40年代后还出现了非客观画派。捷克斯洛伐克的版画同时也受其影响,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流派,同时也有赞颂本民族文化的作品。代表人物有:奥·杜巴伊、茨·布达、马·诗伐宾斯基、温·赫兹涅克、在发展民族和地方绘画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马·诗伐宾斯基的版画反映了画家的造型功底,用抒情的线条衬托了画面的内容,他的作品具有着象征主义的色彩,《丰收女神》(图10—60)有丰硕的成果感。温·赫兹涅克的《组画木刻》(图10—61)受西方现代形式影响,画面采取空间分割并交叉加入其它形式元素,很好的表达了战争时期的恐怖与不安。

罗马尼亚:20世纪上半期,西方艺术的诸流派对罗马尼亚有着不小的影响,有一些艺术家单纯追求形式,但是,也有不少年轻有才能的艺术家们既注意吸收和借鉴外来的经验,又注意思想内容,为发展本民族的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罗马尼亚版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风格多样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一些老一代的画家继续发挥作用,其中版画的代表人物有:契格洛柯夫、汉斯、马契阿什、萨波、博亚斯。这个时期年轻一代的版画家更注意轻松愉快的题材,其中有些人也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形式和手法。其中萨波的木版画题材轻松,作品多用三角刀处理画面,是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林中舞蹈》(图10—62)。博亚斯的作品技法考究,主观的处理黑白色调,跳出了传统模式,画面具有装饰感《迁入新居》(图10—63)。60年代中叶后,在绘画界有些人再一次强调民族特色,于是引起了对传统和民间艺术的兴趣。热情地歌颂了罗马尼亚人民的胜利与解放。战后成长起来一大批中青年版画家,尽管他们的风格不同,但是大多数人仍坚持写实的传统。中罗两国美术交流非常密切,1956、1960、1977年罗马尼亚曾多次在中国举办美术展览。

保加利亚:20世纪,保加利亚的不少年轻的画家把目光转向西方现代诸流派,当时的局面很复杂,出现了不少艺术家组织。1923年,掀起了著名的九月起义。人民对现实日益不满,这种不满的情绪也反映在一些进步艺术家的作品中。这时,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倾向的画家X.斯坦切夫很有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时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艺术家还有现代艺术家同志会的奠基人C.韦涅夫。韦涅夫是革命的版画家、画家。他坚持现实主义的方向,作品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宁的社会。当时,版画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是И.别希科夫,曾创作了一系列政治讽刺画。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传统的装派为主,木刻作品居多,画风朴素、写实。代表人物有.扎哈里耶夫、斯达耶柯夫。扎哈里耶夫是与传统木刻艺术联系最紧密的画家之一,代表作有《采覆盆子的妇人》(图10—64)《圣索非亚教堂》。斯达耶柯夫的画风则是写实主义形式的代表,作品多表现船港、码头、农舍等环境的劳动场面。其作品内容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其作品多采取圆口刀和三角刀混用表现灰色调的层次。《码头工人》(图10—65)这个时期的优秀画家还有袁契夫和达赛娃等。60~80年代,保加利亚的版画有些变化出现了一种当代造型风格,比较重视形式上的变化与探索,不过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内容与主题的重视。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派运动在美国的主要表现是精确主义,又称立体派现实主义。30年代,现实主义艺术再次在美国复兴,主要表现在乡土现实主义,是坚持以美国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为题材,在风格上受墨西哥作品的影响。代表画家有:杰·兰克斯、威廉·S·赖斯、保·兰达斯里、巴·摩根、霍·科克等画家。抽象表现主义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标志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开始向美国转移。勃兴于美国的波普艺术从50年代至60年代一直流行。在美国的版画艺术中,后期的作品受着各种流派的影响,具有较复杂的情况。如:实物版画、立体版画及各种抽象形式的作品。但在早期版画中,首先要提到是美国画家洛·肯特。当然,洛·肯特对整个中国版画界的影响也很大。因为除了木刻之外,洛·肯特的石版画和黑白画也很突出。他为小说《白鲸》(图10—66)所作的黑白画插图,他那天才的黑白处理能力、技巧长期成为中国版画家的楷模。肯特为这一本小说共画了三百多幅插图。

墨西哥:20世纪20年代,墨西哥绘画在19世纪末出现新古典主义画家,但影响不大。20世纪初,革命期间的墨西哥壁画运动,出现了M.杰拉多、J.C.奥罗斯科、D.A.西凯罗斯、D.里韦拉等伟大的壁画家,使墨西哥艺术在世界艺术中取得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墨西哥现代版画的先驱波萨达所处的时代正是墨西哥人民抵抗法国、英国、西班牙联合入侵,推翻迪亚斯独裁统治的斗争时期,因而他的作品极富民主思想的抗争性《反对连任的示威》(图10—67),在人民群众中有很大的鼓动效果。据说他在其40多年的木刻生涯中,刻了约两万幅版画作品。墨西哥有代表性的画家还有:利·孟德斯、冈·佩雷奥、爱·拉美雷兹、费·佩纳等画家。

巴西:16世纪初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822年独立。到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影响了巴西。到20世纪巴西出现一些现代艺术团体。因此,巴西的绘画艺术能很清楚的看到直接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巴西的版画轻松、活跃、握刀直入,极富表现力。突出的版画家有:奥·戈尔迪、斯克里亚尔、布拉多、雷·卡茨《运木柴的妇人》(图10—68)等画家。巴西的造型艺术发展很快,在美洲占有相当的位置。巴西的圣保罗双年展是与威尼斯双年展并列的世界上两大美术双年展。

乌拉圭:20世纪乌拉圭的绘画艺术受来自地中海地区的移民的影响。乌拉圭的画家大多在法国、意大利学习过。因此,其绘画艺术的发展受法国、意大利的影响很大。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贝·梅耀洛、载·杜恩、加· 奥凯洛《过路人》(图10—69)、齐佛里等画家。奥凯洛的作品充分发挥了黑白版画的优势,而不在灰色调上作文章,他的作品具有亮中有色,暗中有情的特点。他是乌拉圭的主要代表人物。

日本:这个民族对外来的先进文化采取先全盘接受,后逐步吸收的方法,滋养并厚实了本国文化。从而形成自我体系。它注重内在的含蓄甚于外在的辉煌。20世纪后期,栋方志功《舞神颂》(图10—70)、滨口阳三、池田满寿夫等版画家闻名海外,继浮世绘之后,再次为日本版画赢得荣誉。二战以来,日本出现了大量的关心民众生活,和扎根于本土文化的版画家。这些画家有:上也诚、平冢运一、新居广治、北冈文雄、斋藤清《庙》(彩图10—71)、铃木贤二、饭野农也夫等画家。他们反对战争,歌颂家园。作品有浓厚的日本民族艺术气息。战后以来的艺术界与中国有频繁的友好交流,日本绘画来华展出数以百计。

印度:它是亚洲较早产生木版画的国家之一。印度的版画具有民族特色。其中吉塔罗沙特《风俗画》(图10—72)的风格最为明显突出,代表了本民族的特色。他常以圆口刀为主要工具,他的作品线与面相互渗透,内容充满画面,富有装饰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还有:哈仑·达斯、拉里德茂赫纳·森、吉克尔瓦尔蒂。

第六节 日本浮世绘版画艺术

一、浮世绘版画在日本的兴起

浮世绘是十七世纪初期,日本德川时代(1603-1867),随着风土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民间版画艺术。它的渊源虽然来自原有的“大和绘”,但是它与"大和绘"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浮世绘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当时著名画家菱川师宣所作的《吉原夜宴之料理》(图11—1)生动的生活场面体现了一种民间艺术的兴起,并且受到了人们的爱戴。浮世绘最初以“美人绘”和“役者绘”(戏剧人物画)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出现了以相扑、风景、花鸟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画面的着色,开始只有黑白两色,逐步发展为简单彩色,最后成为多色的“锦绘”。

由于著名的菱川师宣(1618—1694)的影响,出版业中心遂转移到江户,而且本来附属于原文的插图,也获得了艺术上的独立地位。师宣在一生事业里所出版的许多带有插图的书籍,都是图优于文,而且画者也自豪地署上自己的名字,不像过去所有作插绘者那样一贯用匿名的方法。这些“绘本”的插图大部分都是在吉原的花街柳巷中所扮演的爱情场面;因此他同时代的画家都称此种艺术为“浮世绘”《屏风之后》(彩图11—2)。值得玩味的是师宣自己在画上署名时,总在他名字前加以“大和绘师”几个字,由此明确地表示出他渴望创造一种反映当时人民生活及精神实质的纯日本型的绘画,并且摆脱受到中国传统感染的各因袭画派。这一理想终于在西川佑信的一篇关于绘画的论文上得到发挥,这可以说就是浮世绘的美学基础。

师宣的成就大部分归功于他风格上所具有的魅力。他利用了最新技术上的改进,使他的印刷版画在质量上毫不逊于绘画本身。那美妙而正确的线条,体现出他所作女性形象的一切典雅风姿,并且由于非常巧妙地交互应用着黑白两种色调,他获得了简单但鲜明而动人的效果。他的艺术为版画的独树一帜开辟了道路;这乃是插图画得到自由发展后的合理结果。师宣所成套生产的插图版画,很快的就代替了所谓真正绘画的地位。这种新艺术的风格及其技术,在日本印刷界最初繁荣期间迅速获得进展。例如鸟居清信和他的儿子清倍及清信二代等都发展了师宣的艺术风格,而且特别强调其线条和类型化作风,尤其当他们描绘歌舞伎演员像时更是如此。他们的后代和歌舞伎剧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是演员画像中那种做作的表情一直继续下去。后来这画题即被版画家所吸取。其他还有许多浮世绘的“原始”画家们都可为他们自己优美动人的艺术风格而自豪;例如奥村政信《江户名妓》(图11—3)、西村重长《福神》(图11—4),以及代表京都派的西川佑信《冬愁》(图11—5)等。由于这些艺术家们的努力,使得印版技术得到长足而合理的进步,特别是应用色彩方面。为了适合社会上广大人士所要求的鲜艳悦目的颜色,师宣自己曾实验在印好的画上用手工添着色彩。在他去世不久,他的画友们才利用一种在黑白版画上加几点简单的桔红色的方法所产生的效果。这种技术,所谓“丹绘”,在十八世纪初期十分流行,并且成为鸟居家族最早画家们所制作的精美版画的特征之一。

然而当时社会人士和甚至画家们自己都认为这些仅用墨刷以及简单色彩的版画,乃是印刷上的主要缺点。因此宫川长春和他的弟子们都忽略了印刷术,而专心致力于绘画美女,这样可以使他们有随意应用丰富的色彩的余地。但是出版家和艺术家们仍然继续寻求一条用木版印刷彩色图画的方法。开始是在黑白版上增加了几种颜色(玫瑰红及豆青),一种颜色由一块木板来印,这些木板都用一个标识所谓“见当”来校正,使彼此完全保持正确整齐。这一技巧,即所谓“红折绘”,起初在1745年前后仅用以印刷奢侈的日历,不久即为商业印刷所采用。它继续流行了将近二十年,又增加了新的颜色(紫色和黄色),遂渐为全色印刷的充分发展准备了道路。在这时期的画家中,石川丰信值得赞扬的是发掘了这技术的各种可能性,即有时加上美妙和谐的鲜明色彩,正适合他那温柔而富有吸引力的艺术风格。

经过一个世纪之久的进展后,日本终于在技术及美术方面得到完美的多彩印刷,名为“锦绘”。这成果是由一小群艺术爱好者、手艺人以及一位画家的合作。由于一位有才能的艺术家、最优秀的雕版师兼印刷师,并对“红折绘”艺术有透彻了解的铃木春信(1725—1770)的合作,这一事业遂达到了惊人的效果。那瑰丽的色彩,其范围之广泛,大大提高了春信的优美设计,所印出作品的美丽程度,远超过了以往见过的一切《风流四季哥仙二月》(彩图11—6)。这种新产品受到一般社会人士的热烈反应,因为它获得的效果使人联想到灿烂的锦缎,所以称之为“锦绘”《阅读信件的男女》(彩图11—7)。

由于这样的版画得到大众的赞扬,更使春信受到鼓舞而不间断地继续工作,直到1770年他逝世时止,共留下了六百多套木版,都是在六年之间制作的。春信的美丽的人物绘画上的背景,无论是室内或室外,都浸于一种抒情风味及诗的意境。他用着或相调和、或互成对比的丰富色彩,表现出相应结构的每一细节,达到纯粹画意的效果。春信的具有根深蒂固的日本精神的艺术,对明和时代(1764—1772)的版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浮世绘的几代画家

另一位伟大的画家鸟居清长(1752—1885),其艺术风格是由安永时代(1772—1781)的写实主义形成的,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优美秀丽的新形式。他画的美女都有秀丽匀称的体态及文雅的外表,背景一般多为自然景致或幽雅的房室内部,造成一种介乎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的可喜的折中形式《入浴》(图11—8)。所取的背景虽然含有某一季节的诗意,由于此时印刷技术的进步,他的作品乃以色彩鲜明而和谐著称。人们不禁感到,这种艺术的匀称、明丽的风格,可能反映了艺术家本人的个性和他一生中平稳无忧的经历;他出身于一个书商的家庭,后来渐成为鸟居家族画派的首领。作为一位技术精湛的设计家,清长并不满足于“锦绘”的尺寸有限制纸张。他第一个设想出那巧妙的意见,就是将几张纸平行或垂直的拼合起来,获得一幅巨型的构图,而每一小部分分开后都自成一图,所谓“续物”。

鸟居清信是鸟居家族的早期画家,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受师宣的影响很大。他的作品内容多是反映歌伎舞台人物,在表现上常以黑白稿为基础,再施以暖色调。也是当时很风行的一种风格《歌舞伎演员》(图11—9)。

喜多川哥磨(1758—1806)是这个时期的又一位重要的画家。在他的艺术中又找到了新的面貌。他的一位朋友茑屋重三郎发现了他的才能,他早期的作品,巧妙地表现了妩媚的少女们聚集在优美的环境中《出游图》(彩图11—10),他早期追随着鸟居清长所开辟的艺术道路的,在18世纪90年代,哥磨创造了一种“大面部”有特写形式的新的画面图式,一改浮世绘的绘画面貌,使画面具有一种冲击力量。在他的作品中女性美丽的面孔被强化了,是这一时期的重大突破。“大首绘”这种新的构图形式使画面的内容都集中在面部及上半身的新画法《高名美人六家撰》(图11—11),确定了他的绘画艺术在日本浮世绘的位置。他努力不懈地描绘着女性美丽多姿的形象,所取的模特儿不仅是所谓的“温室中”的夫人小姐们,还有不同年龄和各社会阶层的所有女性。

在这里哥磨很巧妙地利用了一种技术上的改进。在铃木春信的时代,“锦绘”这一新的绘画面貌要求使用能经得起连续印刷质量优良的印刷用纸。厚而白净的“奉书”纸解决了这个问题,柔软而又富韧性的纸张,使印刷品的色彩更加明丽。如果表现白色的东西,例如白雪,只要印出其轮廓就可以了,即所谓“空押”。哥磨尽量利用纸张质地的特点,有时他不顾日本传统的画法,甚至废除了外形轮廓——先是取消面部轮廓,后来身体的轮廓也被他削减掉了,只单独用颜色来构成形体,形成一种色块的对比关系。新颖的表现形式使他的许多学生们在整个十九世纪一直都继续致力于传统的美女版画,但是再没有与这个时期的艺术形式上所获得的高度成就相抗衡的了。

以时装美女及演员肖像为主题的日本版画,在十八世纪末叶达到了最高峰。但并不能说这就是结束。它还要在另一方面取得重大的成就,就是风景画。这时的版画设计家们,抛开了那些至此为止还是他们的灵魂之泉源的娱乐场所及歌舞伎剧院,这也就是他们的艺术称为“浮世绘”的由来,而转向一个为人所共有的更稳定的世界了。

葛饰北斋(1760—1849)是这个事业的开拓者,他常比喻说,“我是在五十岁时降生的”,这意味着他在艺术上刚刚开始还需经过漫长的历程,为他在十八世纪末期的艺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作好了精神准备。他生长在江户东郊,因此他从未失掉“葛饰地区的农民本色”;他没有江户资产阶级的那种绅士风度。在作了一些手工艺劳动以后,他于1778年进入胜川春章的画室,一段时间后,他离开了画室,因为受欧洲绘画的影响,又专心学习狩野派及宗达——光琳派的技法,甚至还学习了荷兰的版画!由于和西洋艺术的接触,决定了他在表现艺术形式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九十九里地引网》(图11—12)。尤其是其中透视法的规律,对那时期的日本画家们发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圆山应举就是其中之一。有的用“漆绘”形式的美术家们已经试作了一些初步、简单的透视法风景画,称之为“浮绘”。

他在1814年出版了著名的《北斋漫画》,这是一部绘画大全,这部大全集中了他这一时期的全部重要作品,也是他一生经验的结晶。最后他刊印了第一套富士山图画《“富岳卅六景”凯风快晴》(图11—13)。

就在这一时期,他艺术的至高权威受到一位意外成功的青年安藤广重的挑战。他在1833年出版了《东海道五十三次》,(连接江户和京都两城的一条风光明媚的东海道上的五十三次驿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安藤广重(1797—1858)他开始是一个绘画爱好者,后来进入哥川丰广的画室。于1832年,他得到陪同将军的使者到京都皇宫去的机会。旅程来回经过东海道驿路,他非常勤奋,沿路搜集了许多风景素材并画了很多草图。由此获得的经验,从而他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二年保永堂出版了《东海道五十三次》、《二丁町芝居图》(图11—14),即体现了他的全部绘画能力。与北斋的生动活泼的绘画面貌相反,广重是用秀丽的笔致及和谐的色彩,表达出笼罩于典雅而充满诗意的幽抑气氛中的大自然,—种完全柔和抒情的境界《大桥骤雨》(图11—15),广重更知道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他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总是和人物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富有诗意。在广重的艺术作品中,大部分是他对天气变化及季节转换的画面描写,他的作品显现着对大自然的变换的敏感,和平安时代“大和绘”的抒情风景画联在了一起。广重在浮世绘的艺术中所享有的名声比北斋更为显赫,也鼓舞他继续出版了成套的山水、花鸟画作品,直到他去世时已完成了四十套东海道驿路的风景画。

在日本德川幕府的长期统治已接近尾声时,封建政权已经不能应付它所面临的国家混乱:经济上的困难,恢复皇权的运动。时局的动荡不安,使得人们、特别是江户的居民,多去寻求短暂的欢乐和刺激作为慰藉。那些描绘高等妓女及演员的“浮世绘”版画,正好是“浮华世界”的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了人们的这种心情。但是日本版画此时终于失掉了十八世纪的优雅及开豁的设计,而堕入色情的表现。由于大量的印制,使它无论是在制作上还是在所用的材料上都遭到致命的衰退。尤其是红色和蓝色,到后来在描绘美女及演员的版画里,已变得庸俗而粗鄙了。

日本浮世绘版画在十九世纪中叶达到了发展周期的尾声,这时它开始在世界的另一方、特别是在法国引起了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们的兴趣。尤其是对印象派画家们的影响,可以有趣的看到,从这“日出之国”传来的“奇迹”燃烧起马奈、莫奈、德加、惠斯特莱、高庚以及其他许多画家的热情。浮世绘版画的艺术形式虽然发展了二百余年,但在世界的绘画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其独特的面貌和东方的审美情趣影响了各国很多艺术家。即便是在20世纪日本的很多绘画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的绘画艺术仍然相承着他们的传统艺术韵味(图11—16)。

思考题

▲欧洲木版画艺术的出现与中国文化有什么关系,都关系到哪些方面的文化。与中国早期雕版文化的异同点是什么?

▲为什么多数绘画大师都有版画作品传世?

▲木版画创作形式流传久远且能遍及世界至今不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日本浮世绘版画与中国古代版画有什么共同特征?是服务于哪个阶层的文化艺术?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磨合让我读懂很多生活的语言,风虽改变了方向,却没有改变我的行程-----

来源网址:_感谢独茂兰石授权转载,再转请保留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