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手工

位置:首页 > 民间手艺 > 染布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染布1.07W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缬【拼音】:[xié]

古称部分镂空版印花或防染印花灯织物为缬。


【四缬】

传统的印染技艺有所谓的“四缬”之说——夹缬、蜡缬、绞缬、灰缬,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


【蓝染】

蓝染指植物蓝染的青蓝大布和蓝色“四缬”一蓝夹缬、蓝蜡缬(蓝蜡染)、蓝绞缬(蓝扎染)和蓝灰缬(蓝印花布)。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2张

一幅关于扎缬的古代绘画


四缬之一   

【绞缬】

绞缬古称,现称扎染;俗称扎花,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

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或者防染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或防染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自然晕染的表现效果。

传统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历史传承

秦汉

扎染“秦汉始有之”(工仪实录),已有数千年历史,这支古代染缬中的奇葩,一直以自己独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长在人民中间,点缀、美化人民的生活。朴实无华,天然成趣的扎染这支古老的染缬奇葩,必将在中原大地重放光彩,更加绚丽。

盛唐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即上衣)、“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在唐诗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在宫廷更是广泛流行花纹精美的绞缬绸,“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史载盛唐时,扎染技术传入日本等国,日本将我国的扎染工艺视作国宝,至今在日本的东大寺内,还保存着我国唐代的五彩绞缬。后经日本又流传入我国云南,由于云贵地区的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所以古老的扎染工艺在那里落户。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

宋代

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经过南诏、大理国至今的不断发展,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扎染技法的采用。使面料富于变化,既有朴实浑厚的原始类,又有变换流动的现代美,具有中国画水墨韵味的美和神奇的朦胧美,扎染服装是立足民族文化的既传统有现代的服装艺术创作。夹染、抓染、线串染及叠染等出现各种不同的纹路效果。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古时候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称草木染。常用的染料有红花,紫草,蓝靛等。那时候的扎染技法有米染,面染,豆染等。即用豆面,石灰调成防染桨,通过花板涂在布上,然后煮染,可出现兰底白花的效果。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的一种印花方法。也可将成形的服装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两种方式。前者图案犹如露珠点点、文静典雅,后者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活泼清新。一般可用来做较为宽松服装、围巾等。多选用丝绸面料。

明清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至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近代

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1984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这里,妇女们个个在扎花,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扎染现状

随着全球文化和交流的交融发展,给传统工艺带来了灭顶之灾,也带来革命性多维发展的空间;传统意义上的定义,已经无法准确定义现阶段这一工艺的全息概念,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前发展阶段;任何一个传统工艺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在新的历程中,都该铭记着:任何辉煌的传统工艺,当它丧失掉其有机的生命力时,只会被流传成一个美丽的回忆,放眼看去,比比皆是!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张仕绅

知名人士:

扎染名师张桂英

湖南民间扎染工艺美术大师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湖南凤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会员。


扎染名师吴花花

湖南民间扎染工艺美术大师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99年,其扎染作品获得了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国际荣誉金奖。



传统夹缬文物】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3张

北朝 绞缬绢衣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4张

新疆 营盘出土的 汉晋 大红地菱纹绞缬绢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5张

新疆 唐 墓出土的棕色绞缬绢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6张

绞缬绢片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7张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防染纺织品(仿制)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8张

正仓院藏的甃地缬(仿制)




【多姿多彩的扎染(绞缬)

传统纹饰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9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10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11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12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13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14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15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16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17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18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19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20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21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22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23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24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25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26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27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28张



新纹饰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29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30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31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32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33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34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35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36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37张




扎染衍生品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38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39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40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41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42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43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44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45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46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47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48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49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50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51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52张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53张


微博

博客


微信号

sam1551


公众号二维码

【染艺】传统的印染技艺 : 四缬之叁——绞缬 第54张

公众号:Qingshe2014



[db:qq]图文内容来自于新浪blog博文,感谢作者授权,转载请保留作者原文博文网址:
_